少年说:“原来《易筋经》竟是天竺高僧所撰写。达摩祖师参禅面壁九年,死后却独留此经在身旁,足以见得《易筋经》之宝贵。慧可大师得到此经,必定是欣喜万分吧!”
老者续道:“你哪里知道。这卷经文虽然字数寥寥,然义理深奥,非常人所能想象。以二祖的修为智慧,苦研二十余载,仍是不能参悟其中大义。直到后来在四川峨嵋山,慧可遇到梵僧般刺密谛,两位高僧相谈佛学,甚是投机。慧可便将达摩所传《易筋经》示于般刺密谛,两人互相启发,历经七七四十九日,终于豁然贯通,悟出了经文里的禅学义理。”
青衫少年边听边点头,忽然心有所觉,开口问道:“老师,少林派留传的《易筋经》不是写的武诀心法吗?难道与慧可大师研读的经书不是一本?”
老者解释说:“傻小子,《易筋经》自然只有一本。当时在峨眉金顶,两位高僧仅是将经文中的佛学禅理参透罢了。直到十二年后,慧可大师在长安偶遇一个精习武功的年轻人,在那人的相助之下,才算将经文中的武学部分尽数领悟。”
“这年轻人是谁?当真厉害!”
“此人不但武艺超群,统兵谋略更是擅长。他先于洛阳平定称帝的王世充,协助太宗皇帝开设了天策府。后又领军远征过突厥与吐谷浑的叛贼。这人便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功臣第八位,晋封卫国公的李靖李卫公。”
老人将壶里的酒水饮尽,才又开口说:“那日,慧可大师将《易筋经》细细说与李卫公听。卫公年少机敏且见解非凡,又有二祖在旁开导启发,终于发现这卷佛经里不仅包含着禅理,更隐藏有一套极高明的内功法诀。李卫公是个好武之人,见到奇货可居,心下喜不自胜,当即手捧经卷,逐字逐句地拆解起来。费时五天五夜,终于将经文内的武诀译出大半。”
“慧可大师看他寝食尽废,面容隐隐晦暗,竟有枯槁之象,知道这是心力交瘁,血气将竭的表象。大师不忍见他因一卷经文而把青春葬送,便将那《易筋经》从他怀里强夺过来,劝他放下贪恋之心,爱惜性命。卫公笑应,若能将那心法口诀译出,自己亲眼瞧上一瞧,便是短寿二十年又有何妨!”
少年道:“学生记得《南屏逸闻》记载,李卫公幼年时,曾有终南山道人为其相面,说他可享百岁高寿,而实际卫公只活了七十九岁,大抵是这里一语成谶吧!可敬,可叹。”
老者续道:“二祖见卫公心志坚毅,仍是不同意让他继续钻研经卷。争论半晌,两人互不相让,二祖遂起身便走。卫公哪里肯放他离开,连忙上前抱住他的左腿,伏地叩首说,如果大师不许晚辈翻译经文,那么还有个折中之策。晚辈有一姓梁的同年挚友,宅心仁厚,平生最爱黄老之术,住在离城五六里远栖凤坡的庄上。晚辈恳请大师应允,让这梁公子代我译出卷文中的口诀。卫公再三恳求,二祖怜他一片赤诚之心,便答应与他前往栖凤坡,找那位梁公子翻译经书。”
青衫少年拍手笑道:“我猜那位梁公子就是‘玉仙子’梁翠玉的父亲。老师,学生说的可对?”
“正是。”老者接着又说:“这梁公子听了慧可大师与李卫公的叙说,又亲眼见了那《易筋经》的经文,亦是连连称奇不已。于是,三个人在栖凤坡的庄园中,集思广益,又用了七日,终于将《易筋经》的全部武诀心法推演出来。”
少年赞叹道:“达摩祖师参透生死,拥有大智慧,其所书《易筋经》自然也是包罗万象,非等闲之辈所能窥视。若不是苍天有幸,降下了这三位贤才智者,又恰好让他们汇聚在一处,那么《易筋经》武学心法的秘密还不知要埋藏多久。三位前辈为此事殚思极虑,不遗余力,让晚辈好生钦佩。”
老者亦感慨说:“禅语云,‘诸法因缘生,缘谢法还灭’。世事总脱不开机缘二字。”
①唐怀仁:得知自己身世以后,更名为唐简。因受唐门四老暗中排挤,愤然离开唐家堡。儿子唐傲天由梁翠玉抚养成人,在其扶持下成为新一任的唐门门主。
②‘晋中柳,蜀地唐,东西双杨。’:唐初武林中名望最高的四个世家大族。指的是,霸刀山庄的柳氏,唐家堡的唐氏,相如山庄的杨氏和昆仑门派的杨氏。景龙年间,逐渐崛起的藏剑山庄叶氏代替了昆仑门派的杨氏,从而形成了唐中期的四大世家——‘南叶北柳,西唐东杨。